红辉小说馆>历史>我的浮生自传 > 第一章 家庭录(1)
    说到家庭我感觉到,没有人能比我更渴望得到这个东西,但也是我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。据老一辈的人讲,我们老张家,在7,80年代的时候,当时爷爷曾任法庭首席执行官,这在当时的高唐县排的号上的大官,因为听老人讲,他能做到这个位置也是靠自己努力一步步走上来的,说句不好听的话在我们那个村有两户人家,一个姓朱人来到这里(介绍一下朱姓--明朝初年,朱氏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,当时曾修建一土楼,村名遂为“朱楼”。居民以朱姓居多,后有张、董、黄等姓相继迁入。朱楼村闻名于当地,是由于朱氏家族出现了朱昌祚、朱宏祚等几位著名人物。

    朱昌祚,明末清初人。幼年被清兵掳往北方,隶属于汉军镶白旗,后随清兵入关。清朝建立后,历任工部侍郎,浙江巡抚,江西总督,兵部尚书督燕鲁豫三省,时人称“朱三省”。任浙江巡抚期间,以清廉沉毅,被称为“名宦”。其间当地旱情严重,他劝说富户献粮,请求朝廷赈济,自己也捐出俸禄救济灾民,救活民众数十万人。任兵部尚书时,因反对旗人圈地,得罪辅政大臣鳌拜,被鳌拜矫旨判处“绞刑”。康熙亲政后得以昭雪。

    朱昌祚子弟、后人名流辈出。其弟朱宏祚,历任盱眙县令、兵部督捕郎、直隶天津道从事、闽浙总督等。曾参与编修《大清一统志》,负责编绘区划版图。他东达海岸、西到边陲,攀高山、涉急湍,晓行夜宿,凡隘塞要害,人迹罕至之处,必亲自察访,纤屑必录,该书被称为“职方”善本,留下了宝贵的图籍资料遗产。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受命督修淮安高家堰,积劳成疾,卒于任上。其子朱绂,以学业优异入国子监就读,后官至大理寺卿。其弟朱光祚之子朱在刑部任职,秉公执法,为刑部最有影响的官员。朱宏祚长子朱缃,少有才华,以诗歌见长,被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誉为“近代作手”。其后人朱令昭,诗、书、画都自成风格,朱绛、朱纲、朱纬、朱纹、朱怀朴等或以清官名世,或以文章彰显。

    朱昌祚家族墓地位于朱楼村西南1公里处。建于清代,墓地规模宏大,墓中广植松柏,古木参天,林涛阵阵,声传数里,为鲁西百里内一大景观,且民间对其墓地有“头枕泰山,脚登马颊河”之说。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国民党军队南逃,当地土匪李俊兰乘机明抢暗夺,将墓地毁坏,林木盗伐。现存台地南北长39米、东北宽75米,高1.31米,台地上有墓葬封土5处,清乾隆年间碑刻3块),后来我们到张氏祖先也来到这里,老朱家介绍了,怎么可以不介绍一下我们老张家,可能是因为当时我们这家得罪了一些“大人物”所以我们家史很少很少(高唐县旧称高唐州,与高唐三十里铺张氏宗亲瑞友先生相谈,查其家谱,世系模糊。虽为乾隆年之谱牒,但仅仅载明五代人。非传统欧式谱与苏式谱,而是仅记五服宗支的五服图。这让瑞友先生很是烦恼,想深挖家族历史,然谱牒线索却仅仅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