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辉小说馆>仙侠>风水申村 > 第八十五章
    诚如那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,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,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。千古风流人物,引领时代朝前冲,心有望,步履坚。是凡人,何修为,把希望充满心间。虽然见惯了量产的温柔,所以要对笨拙的格外动心。

    说到申村的名子由来,必须说一下申村周围的一些历史。因为几千来的文化传承与影响,周文化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申村,直到现在。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奇迹,同时秦人对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,不得不对之细述一番。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学家孔子崇尚复礼,就是要求复周公之礼,也不能不说其历史的价值有多大。

    申村之西五里远,有个叫召公的地方。这个地方是不是召公出生之地,历史上没有记载。但分封之地在燕,即现在的北京,那么最有可能的,这里正是召公出生之地。

    召(Shao)公,姓姬,名奭(Shi),卒益康,故又称召康公,西周宗室,周文王之子邵公奭之后,燕国的始祖。

    《玉篇·口部》“召,音邵”,召邑,在SX省西南。周成王时,“召公为保,周公为师”(《史记·周本纪》)。当时成王年纪尚小,周公代他主持朝政,执掌国家大权,俨然同天子一样。召公怀疑周公的作为,周公就写了《君奭》进行表白。

    召公与周公同为开国的重要人物,一起护卫武王灭商。周康王二十四年,召公去世,谥号“康”。因其最早封地于北燕(今北京),故又称燕召公。至于离申村西不到十公里处的召公乡,只能说再次印证,这最有可能是其出生之地。

    据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记载,“召公奭与周公同姓,姓姬氏。周武王灭纣,封召公于北燕。其在成王时,召公为三公,自陕西以西,召公主之;自陕以东,周公主之”,“召公之治西方,甚得兆民和”。

    因此,有《诗经·甘南·甘棠》赞召公之诗:“蔽芾甘棠,勿剪勿伐,召伯所茇。蔽芾甘棠,勿剪勿败,召伯所憩。蔽芾甘棠,勿剪勿拜,召伯所说。”

    说起周公、召公和毕公,最有名的是,《召公谏厉王止谤》中,“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召公告曰:‘民不堪命矣!’王怒,得卫巫,使监谤者。以告,则杀之。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王喜,告召公曰:‘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言。’召公曰:‘是障之也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’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。”

    故天子听政,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,瞽献曲,史献书,师箴,师瞍赋,曚诵,百工谏,庶人传语,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,瞽、史教诲,耆、艾修之,而后王斟酌焉,是以事行而不悖。

    民之有口,犹土之有山川也,财用于是乎出;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,衣食于是乎生。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。行善而备败,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。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,成而行之,胡可壅也?若壅其口,其与能几何?

    王不听,于是,国人莫敢出言。

    三年后,乃流王于彘。

    是说周厉王残暴无道,老百姓纷纷责骂他。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!厉王听了勃然大怒,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,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,一经巫者告密,就横加杀戮。

    于是,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,在路上相遇,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。周厉王颇为得意,告诉邵公说他能制止毁谤啦,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。

    邵公(即召公,音同顾有两种记载)回答说,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。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,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。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,就会伤害很多人。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,后果也将如此。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,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。

    所以,邵公力劝君王在处理政事上,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,乐师进献民间乐曲,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,少师诵读箴言,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,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,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也就能纷纷进谏。

    即使平民,也能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,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,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,察其是非,乐师和史官以歌曲、史籍加以谆谆教导,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,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,付之实施。

    只有这样,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。老百姓有口,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,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;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,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。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,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。